威马“锁电”遭集体投诉,直接喊话董事长

2022-09-08 阅读
威马“锁电”遭集体投诉,直接喊话董事长

威马汽车深陷“锁电门”事件,并且由于官方的漠视,引发消费者集体投诉。从黑猫投诉了解到,参与“威马汽车电池存在巨大安全风险,侵害用户知情权,通过降低续航方式掩盖质量缺陷”的集体投诉人数已达到123人,该集体投诉由网名“米周不姓米”于2月8日发起,其在投诉文案中总结威马“锁电”的五大问题:1. 威马汽车电池有严重的安全质量缺陷,近1月已发生4起自燃,已经严重危及人身财产安全。2.威马得知此事后不对车辆进行召回及更换安全的电池,反而通过欺骗消费者进店保养等方式对车辆电池进行软件锁定,导致大量用户续航续航严重缩减。3.威马长期虚假宣传,产品续航和宣传差距极大,加上锁电后实际续航仅能达到宣传的三至四成。4.大批威马用户(目前已600人)投诉7个月以来威马迟迟不回应。1月10日发送律师函以后,包括投诉12315以来,威马公司至今没有开展任何直接对接,没有提供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案。5.威马接诉后小动作不断,违反质监局规定,通过远程ota静默升级,于半夜批量更改或删除用户车机数据,制造出解锁假象,但实际续航并未提升。同时大幅降低充电功率,充电时间是其宣传的3倍左右。

Snipaste_2022-02-16_15-40-23.png

image.png

针对以上,集体投诉发起人“米周不姓米”提出相关诉求,包括要求威马汽车公开致歉、公布产品缺陷细节、关闭静默OTA功能、更换足额续航以及更安全的电池。

image.png

实际上,关于威马“锁电”事件,早在2021年7月份就有车主陆续进行反馈投诉。综合多位车主的投诉,威马EX5在门店保养升级后续航里程严重缩水,车辆实际续航从原来350km变成了现在的260km,车主认为威马EX5在保养过程中被做了“手脚”,也就是“锁电”。

何为“锁电”?“锁电”就是锁住电池的电力,就是通过升级改写BMS(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)从而达到对电池电量SOC(系统级芯片)窗口的锁定,重新定义了电池的电压范围,以限制电池的充电量和用电量。好比以前能做到100%的电力输出,现在只能达到60%,电池容量减小,续航里程必然大打折扣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车主们猜测,威马“锁电”或于起火事故有关,而“锁电”能够降低电动车起火的概率,其实质是改变电池的最高充电电压,可有效减少充电造成的大部分自燃,但是并非解决电动车自燃的有效措施,其牺牲的是汽车性能以及用车体验的代价。时至今日,威马对于是否存在对电动车进行“锁电”,官方并未公开进行回应,车主投诉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,但是多位车主指出在对车辆系统升级后,充电功率明显下降,续航里程明显缩减,这是客观存在的事情。另外,据澎湃新闻报道,在遭到用户投诉后,威马汽车通过远程OTA静默升级,半夜批量更改或删除用户车机数据,制造出解锁的假象,但实际续航并未提升。针对相关报道,威马同样未进行回应。

Snipaste_2022-02-16_16-23-13.png

资料显示,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,总部位于上海,首款量产车威马EX5于2018年9月28日上市交付,率先打破PPT造车。数据显示,2019年威马销量1.69万辆,蔚来则交付2.06万辆,小鹏交付1.67万辆,稳居新势力车企第二。2020年威马汽车销量2.25万辆,而这一年蔚来交付4.37万辆,小鹏交付2.70万辆,理想交付3.26万辆,威马已经跌出前三。进入2021年后,威马再次掉队,这一年小鹏交付9.82万辆,蔚来交付9.14万辆,理想交付9.05万辆,二梯队的哪吒交付6.97万辆,而威马全年交付4.42万辆,仅次于零跑汽车。

image.png

2022年春节过后的首个开工日,沈辉在公司内部发布了“一封新家书”,核心阐述了在这个“大有可为的时代”接下来一年威马的“破局之道”,以及对新能源市场的看法,表示现在仅仅是“上半场的热身赛”,还“远没有结束”。然而,威马汽车的“下半场”何时开始还是未知数,至少目前没有到来。

2月1日,新势力车企如期公布首月销量,其中小鹏、理想、哪吒、蔚来、零跑汽车的交付量分别为1.29万辆、1.23万辆、1.1万辆、9652辆、8085辆,或是销量不达预期,威马的销量再次隐身。不过,从乘联会获取到的零售数据显示,威马首月仅达到2000辆的水平,其中EX5为790辆,W6为761辆,E.5为644辆,而EX6PLUS为5辆。

image.png

认为,不管是从消费者还是汽车制造商的角度来看,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爱车、自己的产品出现问题,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产品不会出现问题,既然出现问题就理性对待即可,想必消费者更愿意看到的是官方负责的态度,而并不是一定要有什么补偿,但是如果担心产品缺陷给销量和公司带来不良影响,从而漠视消费者的问题,采用某些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,实际上最后付出的代价往往更大,不仅产品受影响,公司的信誉也会波及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汽车口碑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